被诬陷20年的味精,终于被这波国货热

北京市白癜风 https://yyk.familydoctor.com.cn/2831/environment/

作为一个贪嘴的农村娃,小时候少有进饭店的机会,所以每次下馆子我都会兴奋的跟过年一样。

因为饭店的菜放味精,会比家里的菜好吃很多。

这事儿并不夸张,我们老家农村的饭店里,卖的炒饼在装盘上桌以后才会给撒上一些味精。

目的是让食客亲眼看到,炒饼里是放了味精的。

那个时候的味精,是被追捧的对象,一招解决难得的鲜味。只不过大家日子都比较清贫,舍不得买。

那会儿我还在心里暗暗发誓过,等长大以后挣了钱,先实现味精自由,想放多少就放多少。

可惜的是,我长大了,味精却爽约了。

初,一个“全新”的增鲜调味料横卷大江南北,电视里铺天盖地的都是“鸡精”的广告。

然后味精的风评就变得急转直下,“致癌”,“伤胃”,“掉头发”等等的标签都被贴在了身上。

仿佛一夜间,老百姓怕啥,味精就是啥。

不得不说,这是一个精彩的商战剧。

鸡精把味精的名声毁了,价格也打下来了,然后鸡精用味精和5’-呈味核苷酸二钠一组合,成功的把味精拉下神坛。

也怪他自己,“味精”这个名字起的,就不太考究,用现在流行语言说,一听到“精”字儿,就充满的科技与狠活儿似的。

而鸡精,就很接地气也很贴近自然,大家都知道鸡肉鲜美,那鸡肉的精华,就是鲜味代名词了。

结果显示,鸡精的增鲜效果确实比味精要好一些。

而且还是鸡肉提炼的天然产品,可惜的是,这都是消费者们的一厢情愿,人家鸡精厂家从来没说过鸡精跟鸡肉有啥瓜葛。

味精碰上5’-呈味核苷酸二钠,鲜味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,所以鸡精在增鲜效果上有了不俗的进步。

增鲜效果提高了30%,价格涨了好几倍,利润翻了不知道多少翻。

有心的朋友翻一翻味精执行的国标GB/T-就能发现,其实早就有增鲜味精,原理也是味精加5’-呈味核苷酸二钠,只不过味精厂家光想着怎么提升酿造工艺,提高产品质量了,怕是忘了怎么做宣传,才被人釜底抽薪,一蹶不振了几十年。

讽刺的是,在“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”上,鸡精连个执行国标都没有,只要一个行业标准,起草单位还只有一家,不说大家也猜到了,自己打球自己当裁判的那种。

作为一个厨子,我曾经也发文批判过味精,还给人安了罪名,属实是我自己狭隘了。

学厨的初期,我做菜十分依赖味精。随着厨艺的进步,开始觉得是味精影响了自己菜品的味道,然后就彻底弃用了味精。

等在厨房继续沉淀后,厨艺更上一个台阶了,反而又重新审视味精,最后重归于好了。

也是鉴于我自己与味精的爱恨情仇史,所以想创作一篇文章,给味精说上几句公道话。

鲜味,在烹饪中是最珍贵的东西,他不像香味通过高温就能获得。

大部分食材,多炒一会儿都有香味。

但同时,并不是大部分食材,都有鲜味的。

能提供鲜味的物质,大概分为三种:

核苷酸,肌苷酸和氨基酸。

氨基酸有21种,呈鲜氨基酸有6种:谷氨酸,天冬氨酸,苯丙氨酸,丙氨酸,甘氨酸和酪氨酸,呈鲜氨基酸和他们的钠盐具有鲜味,这里面的佼佼者是谷氨酸钠,也就是味精。

尤其是内陆地区,物产没那么丰富,食材也没那么好吃。

风味倒是有,但鲜味大多数都缺乏,通过借味儿的技巧能解点燃眉之急。

但也并不是每种食材,每种做法都适合借味儿。

所以味精的出现,就成了厨房的一大救星。

味精的获得其实挺容易的,不用刻意的去加,也能在炖汤炒菜的时候,自己生成一丢丢。

味精的制作过程也不复杂,多糖分解为单糖,加入谷氨酸菌自然发酵,然后提纯,干燥就能得到。

没多高深的技术,也没多繁琐的过程,所以也就没必要造假。

大米,小麦,玉米都可以作为酿造味精的原材料,不需要任何的添加剂了。

话说回来,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之后,高温烹饪下,掌握了香味的控制法则。

再之后的烹饪进步,都是以鲜味的进步为重要因素的。

酱油出现后,开始有了可以直接增鲜的调味料。

酱油增鲜的主力,其实也是味精谷氨酸钠,在酱油发酵过程中同时产生的。

后来,人们发现很多海产品不仅自己鲜味足,还可以给菜品整体增鲜。

据说以前沿海地区的大厨,会把海肠粉当作调味料,用来给菜品增鲜。

还发现像海带,紫菜这种海菜也都是增鲜的好帮手。

人类最早发现和提炼味精的时候,就是以海带为原材料的。

前文说,笔者欠味精一个道歉!

因为有一段时间里,我曾经过度使用味精,导致自己的厨艺停滞不前,迟迟无法掌握利用食材本身和烹饪技巧给菜品增鲜的技能。

而我却认为,这是味精的过错。

因为他增鲜能力太强大,费老大劲儿,使各种手段增鲜,还不如几粒味精下锅效果好。

一个调味料太好用,就容易让人产生过度的依赖,从而放弃让自己继续进步的念头。

当发现自己长时间原地踏步后,没有自我反思,反而怪罪调味料,这样的逻辑是说不通的。

意识到这一点后,其实我对于鲜味的烹饪和味精的运用,有了新的认识。

味精跟其他调味料一样,发明之初,是为了补充食材所欠缺的味道,以辅佐食材本味为己任的。

很多食材天生就自带鲜味儿,例如菌菇,鸟苷酸含量丰富。

肉类食材,肌苷酸和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们,都是产鲜大户。

还有鸡蛋,核苷酸和谷氨酸含量都不错。

当有这些食材在锅里的时候,咱们都不用过多的担心鲜味是否不够。

同时呢,总有一些食材,是缺少鲜味的。

大部分的绿叶菜,根茎菜,还有一些果实类的食材,例如茄子,豆角,冬瓜等等,鲜味含量拿不出手。

还有一些菜品,尤其是汤羹类的,因为含水量大,导致鲜味密度变低。

再有,就是小时候面多菜少,鲜味含量几乎为零。

以上这些时候,都需要味精的帮忙。

不用多,一点点就够。其实味精早就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,只不过放味精的人贪念太大了。

味精在使用的时候,注意合适的场合,也注意用量。

还有就是得注意保护他,温度在超过度后,谷氨酸钠会变成焦谷氨酸钠,虽然对人体无害,但他最骄傲的鲜味却没了。

所以说,味精跟热油不对付,别让味精见油是在保护鲜味。

临出锅的时候再放最好,一来保护了鲜味。

二来呢,也是一种选择:尝一口,如果鲜味儿够了,味精咱就不用放了。

这篇文章其实早就想写了,虽然主角是一位饱受争议的调味料,但提笔后,却像是在写一位老伙计。

一个有过甜蜜,有过误会,又重新释怀的老朋友。

希望读到文章的朋友,能更全面的了解这个在厨房耕耘又被误解的调味大咖吧。

文章总有结尾,创作还会继续。

诸君,且听下回分解……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fz/7049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 冀ICP备19029570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