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味精让人头秃再上热搜,是科学还是反
今日百度热搜榜上赫然再现味精“罪状”:吃味精让人头秃!
好吓人!赶紧点开热搜来看,说法千奇百怪,大概可以总结为两个方向:
说味精含钠量高,长期摄入影响代谢会导致秃头;
说味精在体内代谢会生成神经抑制介质,造成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引起脱发
那么,真的是这样的吗?还是让我们用科学来说话吧。
第一点,味精含钠量高长期摄入导致脱发。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味精的化学简介:味精,化学名“谷氨酸钠”,分子式C5H8O4NNa,是一种鲜味调味料,易溶于水,其水溶液有浓厚鲜味。
从它的分子式我们可以得知,一个味精分子是由5个碳原子、8个氢原子、4个氧原子、1个氮原子、1个钠原子组成,而计算某种元素在分子中的含量是用该元素在分子中的质量占比(简单的说就是该元素总原子量除以分子的分子质量,得到的百分比数)。
碳原子的原子量是12,氢原子为1,氧原子为16,氮原子为14,钠原子约为23,所以钠在味精中的含量占比应为:23*1/(12*5+1*8+16*4+14*1+23*1)≈13.6%,这个含量比高吗?我们以食用量更大的食盐(氯化钠,NaCl)做个对比,食盐中钠的占比为:23*1/(23*1+35*1)≈39.7%,不得了啊,味精中钠的含量占比只有食盐中含量比的三分之一.........一盐难尽钠,想摄入同样剂量的钠,你要多吃两倍量的味精才能达成。
以碳原子为例味精分子各原子的原子量并且,味精的增鲜提味功能极强,稀释三千倍仍可尝到鲜味,所以实际生活中做菜时的添加量一般都不会很多,想达到长期高量摄入钠导致高血压等危害的效果,除非是做菜吃饭的人都缺心眼吧。
第二点,味精在体内代谢成为神经抑制介质,从而会引发神经问题导致脱发。这个说法查了下,是来自湾湾的一条未经证实的科研报道:约有30%的受测试者在摄入后表现出嗜睡、焦躁的情况。
可信度如何暂且不说,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味精摄入体内后的代谢过程:味精进入胃后,受胃酸作用生成谷氨酸。谷氨酸被人体吸收后,参与体内许多代谢反应,并与其他氨基酸一起共同构成人体组织的蛋白质。人体中的谷氨酸能与血液中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,从而解除组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氨的毒害作用,临床上可以用来能预防和治疗肝昏迷,保护肝脏,是肝脏疾病患者的辅助药物。脑组织只能氧化谷氨酸,而不能氧化其他氨基酸,故谷酰胺可作为脑组织的能量物质,改进维持大脑机能。谷氨酸作为神经中枢及大脑皮质的补剂,对于治疗脑震荡或神经损伤、癫痫以及对弱智儿童均有一定疗效。
上面所提到的脑组织只能将谷酰胺作为能量物质,那么所谓的神经抑制介质说就存疑了。至于为何会导致报道中的30%受测试者表现嗜睡焦躁,我认为这跟味精在被鸡精替代过程中的污名化有关。
年,“莲花味精”的前身在河南周口开始市场转型,并在随后的14年间逐步坐上世界第一大味精生产集团的宝座,不仅在国内占有近半市场份额,更出口远销七十多个国家。然而,灾难悄然而至,满怀信心应对中国入世挑战的莲花味精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击倒自己的会是一条早已被验伪的谣言:味精有害,味精致癌!在一片精心构织的谣言和竞品“鸡精”的国内外生产厂家的围追堵截之下,莲花味精被拉下神坛,不到三年的时间,就从年的净盈利1.45亿掉到年的净亏损1.45亿,甚至一度面临倒闭。
而讽刺的是,作为替代的新型健康调味品——鸡精,配料表上第一项赫然就是味精......更不要说后面一溜五六七八种的添加剂了,对比味精的原料表:小麦或者玉米。真是泼天的冤屈。
时过境迁许多年,一次又一次的“味精”无害正名宣传始终无法将一些迷信外国“科学”的人拉回现实,可怜的莲花味精哪怕改名为莲花健康,也是难逃一次又一次的暗箭,真不知道,这拨热搜又是哪路毛神酝酿啊.....
放过味精吧,让这个简简单单的调味品回归厨房,在你我的餐桌上带来更美好的味觉体验。
#优质作者榜#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fw/9459.html